“精细化运营管理平台DMS”项目计划书

“精细化运营管理平台DMS”项目计划书
一、 项目概要
面向中小型公司的精细化运营管理方案。包含内容管理(CMS)、优惠管理、用户管理、用户人群分类、常规运营点管理等功能。以API或者SDK方式植入APP中,通过配套的后端管理系统,实现精细化运营管理。

二、 立项原因
1、 精细化运营管理这一概念已经提出很久,场景也有很多。但是目前创业公司实施精细化运营管理还缺乏硬件条件。自主研发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能有这样一个第三方运营管理系统可以接入,那么可以在初创阶段就实现精细化运营管理,从而提升流量的利用率。
2、 目前的移动互联网产品越来越同质化,以后的趋势将是运营驱动。在同质化的大环境下,产品运营变成的取胜的关键之一。
3、 目前做用户级的产品已经几乎没有什么机会,企业级应用的市场才刚刚兴起,企业用户购买力强,能快速变现。

三、 项目详情
1、 项目框架简略图

DMS

2、 项目说明
解决方案分为前端SDK或者API,和后端运营管理平台两块。SDK负责展示前端样式,后端管理平台负责控制前端样式。
前端Demo

RTX截图未命名 RTX截图未命名2

后端DEMO

RTX截图未命名22

整套DMS系统的核心思路是,根据用户的人群、根据城市、根据用户在APP内部的实际访问情况(远期规划)精准的投放优惠券、Banner、专题、商品等。
应用内部展示内容高度灵活,全部可以在线控制。首页模块可以定制,自由度高。
项目原型在线预览。
四、 推广方案
社会化媒体推广
运营社区投放
口碑传播
五、 竞品分析
目前没有类似竞品
六、 盈利方案
面向企业收费使用
七、 所需资源
研发团队、办公场地

“一种寻找周边好去处的服务”项目计划书

两年前写的东西,其中有一些我对于生活服务类产品的理解。

后来出了一版原型。 www.iamzeke.cn/MSG

一、项目概要

基于位置的地点推荐应用。使用场景:周末、节假日、下班以后。主要功能:帮助用户找到地方消费。针对人群:学生、年轻白领阶级等。

二、立项原因

O2O这个领域目前只有团购模式活到了现在,用户的团购习惯已经养成。但是目前的团购客户端都做的非常复杂,推荐算法也够不准确。他们也深知自己在垂直领域的不足,于是开发一些垂直领域的应用去补救。如美团的猫眼电影、美团外卖等。其中大众点评一直在做开放平台,想让开发者做一些垂直应用帮他们导流量。他们的这些措施都在告诉我们,垂直市场的团购导购有戏。在垂直市场如果靠小团队,没有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是非常难做的。借助大平台做一些垂直应用目前是小团队能活下来的唯一可能。

 三、项目详情

A、数据类

目前项目的数据来源我分为三块。

1.团购导购 主要数据 大众点评+美团

2.周边景点 主要数据 同程网开放平台

3.既不是团购也不是旅游景点的 如白鹭园这样的免费开放的小公园(这些数据去微博上抓,这点开开有经验)

B、体验类

  1. 附近的团购打包成套餐卖,帮用户规划好路线。根据用户具体出门的时间以及准备在外面待的时间帮用户推荐团购。
  2. 进入某地区后,向用户推荐附近的地点。
  3. 用户消费完上传照片到我们自己的平台,同时同步到其他社交平台。

 C、为什么要做

目前在O2O垂直领域做的比较多的就是美食类和电影类的应用,这类应用有很多,比如美团的猫眼电影、抠电影等等。美食类更多、饭本、食色、番茄快点。

还有一些周边游景点推荐的如周末去哪儿等。

“出去玩”的特色就是在简单的使用逻辑的前提下,整合电影餐饮周边游。用户在节假日或者平时下班之后,如果找不到地方可去就可以用“出去玩”,我们给他推荐一些地点供他消费和消磨时光。初衷是和开开点评一样的。开开点评受到了foursquare和大众点评的影响太多,主打地点签到和点评,对于店铺的信息介绍太少。这个主要也是取决于当时的市场环境。

“出去玩”主要以展示店铺详情以及消费套餐为主,数据方面用大众点评为主美团为辅,目前国内覆盖到全国大多数线下店铺的只有大众点评一家,对于没有团购的店铺,美团毫无优势。“出去玩”优先展示有团购的店铺,其次也展示没有团购的店铺。

我想做这个项目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活动类的产品,基本都是失败的产品。最有名的是豆瓣同城,最新的有周末去哪儿。他们共同存在的问题都是从活动出发,把活动定义的太狭义。认为只有演唱会,话剧,演讲,旅游这些才是活动。其实他们找的点是个次要点,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一年也不会看几场演唱会,看几次话剧。唱歌、看电影、泡吧、吃饭这些才是非常常见且具有刚性需求的活动。吃饭不必说,肯定是刚需。目前国家在影视版权这块儿保护力度非常大,盗版电影集中营百度影音、快播两家都被查处。以后新电影能在网上能找到的片源会越来越少,去电影院看电影会越来越普及。
  2. 现在的移动支付已经不是两年前的移动支付了,两年前的支付宝几乎无法在手机端完成支付。现在的支付宝在手机支付200元以下甚至不需要短信验证码了。
  3. 我本身代表了一个群体,及90后+小白领阶级。我每周都会出去吃饭和看电影,我本身有这个需求。很多吃饭的馆子和电影院需要我自己去团购软件上慢慢找,不够便捷。
  4. 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可以通过佣金赚钱,也可以和线下店铺合作赚钱。团购模式是经过市场沉淀留下来的,我们只是抱了个大腿。

四、核心竞争力

1.借助LBS定位和用户喜好,为用户精准的推荐附近的饭馆、影院、景点。优先推荐有团购的店铺和景点。在用户进入软件时,我会让用户选择一些兴趣点。比如这个用户是喜欢吃东西,或者喜欢看电影,或者喜欢旅游。以后就优先推荐此类产品。

2.团购套餐推荐模式。目前的团购都是单卖的,我们可以基于位置信息计算出同一区域的不同种类的店铺。打包成套餐。在用户在选择看电影时,推荐用户吃饭的地方,或者用户在看餐馆的团购时,问问用户是否吃完了来场电影。用户在看周边旅游时,问问用户是否需要定酒店。

3.用户如果进入某些大型商区,系统自动推送给用户附近的商铺信息。如 我之前购买电影票和团购美食多一点,如果我进入了某些商区,系统提示我这个商区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美食,和电影院。

3.社交加团购的模式,很多用户出去消费了,喜欢拍照片传到朋友圈。我们提供平台,供他一键同步到各大社交平台。这样晒美食、晒电影票更加方便了。

4.徽章系统,按照看电影的场数、吃饭的次数以及种类,给用户一些徽章。如“电影达人”、“超级吃货”、“吃辣狂人”等。

五、推广方案

初步准备先发布IOS版本,做一些ASO优化,然后通过换量和网站导量等方式来提高排名。IOS新应用非常容易上新品推荐,但凡交互和理念稍微新颖一点的都可以。我之前的产品 最美发型和美发秀秀都上过新品推荐。

安卓版本我准备在360手机助手上做一个首发,首发可以带来每天1万到2万的下载量,首发过后会在应用的榜单有稳定的露出位置,如果ICON和应用名称比较好,下载会一直稳定。之后可以申请一些各大安卓渠道的免费活动,我有这方面的资源。

六、竞品分析

大众点评开发平台也是刚发展了1年左右,目前刚刚成型,还没有做的比较大的应用。大多是个人开发者开发的一些微信公共号应用。这些不构成威胁。12年到13年死掉的一些应用我分析以下原因。

类似的应用有如街旁 盛大切克 豆瓣同城等

街旁

不提供店铺优惠团购等,主打定位和签到。街旁在做的是活动正在发生,并没有做活动发生之前。例如以下使用场景,用户在海底捞吃火锅,这算是一个活动,街旁能做的就是拍一张照片,然后签到,之后同步到微博等社交媒体,告诉大家我在吃火锅,用户肯定已经解决了去哪儿吃饭的问题之后才去用街旁。

周末去哪儿

周末去哪儿主打周边旅游,还没有考虑到团购优惠这一块儿。周末去哪儿其实是豆瓣同城里面的一些活动然后加周边的景点信息。景点是很有限的,但是火锅店咖啡厅、KTV不断有新单出来。

七、盈利方案

起初是团购佣金和景点门票佣金 之后可以和线下商家搞一些合作。还可以投放广告的方式盈利。总之肯定比做纯应用变现快,用户宁愿花100块钱团购吃一顿饭。但是用户不愿意花6块钱买一个付费功能,或者10块钱开一个会员。

八、SWOT模型

  1. 优势

-初创团队比较年轻,氛围活跃,学习能力强,想法多。成员配合比较默契。

-团队在团购导购方面有一定的技术积淀,原来开发的产品中有类似模块。

-开开点评在LBS方面积累的很多技术经验 这块可以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目前没有团队在做类似的垂直领域团购导购,这块市场是蓝海。

  1. 劣势Weaknesses

-团队比较年轻,经验不足。

-过度依赖第三方数据,如果第三方平台不给数据就很麻烦。

-目前这块市场是个蓝海,虽然没有竞争但是也没有可模仿的对象。

-用户的消费频次无法估计。短期内让用户对软件产生依赖是个挑战。

  1. 机会Opportunities

-目前团购垂直市场没有人做 像团800百度团购这些纯粹是聚合团购,没有去深挖团购内容,去做团购精准推荐。

  1. 威胁Threats

-容易被复制

-数据依赖第三方平台

 

我的产品狗之路

我从小学一年级(2000年)接触计算机,三年级(2002)接触互联网。四年级(2003)在网络聊天室开始聊天。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对计算机有不可以抑制的热爱。

进入互联网行业

2011年我上大一,期间搞过独墅湖学生论坛,搞过学团网。算是接触了互联网行业,但是都是学生团队很草根。2012年7月份我正式退学。退学之后搞过电商网站,出售皮鞋。
2013年我正式进入互联网行业(移动互联网),加入热拍网(当时还是北京一家网),担任商务岗位。将公司的流量出售给淘宝商家。
那时候的我郁郁不得志,想做产品却没有机会。老板说,你们有想法就提。没准就能给你组建个项目团队。当时的我看中了机会,给老板发了近万字的项目计划书。
于是老板找我谈话,问我这个项目打算怎么做。我一上来就说我要招五个编辑(当时一个公司也就10来个人)。老板就呵呵了。然后婉拒了我的想法。

定位

我在做产品经理之前,对产品经理的定位就是产品功能策划。
后来机缘之下,我接手了一个跟电商产品无关项目。一开始老板做这个项目的目的纯粹是因为它下载量高,可能市场需求强烈。叫“最美发型图解精选”,猛一听名字可能感觉很山寨。但是在2013年全苏州做移动互联网的公司屈指可数。那时候大家都在摸索中。

对产品经理的职能的探索

当时公司里面实际上没有产品经理这一岗位。只有项目经理,管理一个创业小团队。我开始对产品经理的职能做了最原始的探索。起初公司做产品都是没有原型的,由大家开会讨论页面如何呈现,需求如何变现。
我在担任产品经理期间,引进了原型的概念。当时我叫做草图,用的原型工具叫Mockup Creator。一款手绘风格的原型工具。

引进了Tower团队协同工具,工具化管理需求和测试用例。我那时候也不写PRD,因为大家坐在一张桌子上。需求基本靠吼。不会因为需求撕逼,互相信任。开发拿到设计图就开始做,遇到细节的问题直接喊我过去讨论。
我为了工(zhuang)作(bi),买了台Macbook,坚持用Mac OS,然后发现Mockup Creator居然没有Mac版!顺其自然就开始使用Axure绘制原型了。一开始我还在想,Axure是什么玩意儿这么难用。现在发现原型工具无人能出其右。

获取产品技能经验

我做产品从未受到过专业人士的指导,全凭自己摸索。看过诸如《结网》《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之类的专业书籍,《失控》、《乌合之众》之类的提升逼格的书籍。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卵用。对于一个初入行的幼犬来说,看这些书反而会影响自己对产品的判断,级别不够容易走火入魔。

唯一获取技能点的地方就是纯银V的微博了。他在微博上输出许多零零碎碎的产品价值观。也经常推荐Tower这一神器。

第一次写PRD是从第一家公司离职之后的事情了。当时我的主管能够用精炼语言描述清楚一个需求。但是我总感觉有的需求用文字说不清楚,后来发现是自己的经验不足。一个产品能好好说话,清晰的描述出需求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基本素质。到现在我仍然发现,很多产品狗说话喜欢弯弯绕,并不能一针见血的描述问题,表述需求。

后来我发现,做产品以上的只是入门。是产品助理或者产品专员做需要掌握的。

反思.探索

产品经理本身应该是行业内门槛最高的几个岗位之一,需要有大量从业经验的从事过技术或者运营相关岗位的人去担任。这是个管理岗位。
不知从何时开始,就变成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很多公司为了招人把原本的产品助理、产品专员、产品策划也写成产品经理。有个经理的头衔,是不是很高大上?
经理最核心的还是团队管理,项目推动能力。想要推动项目,首先自己的位置至少要是高级管理岗位,直属上司至少是总监级别。我先鄙视一下那些把产品专员写成产品经理去招聘的人事。甚至有些产品主管自己也不清楚什么是产品经理。

终极目标

最近,我一直在困扰一个问题。就是自己想要什么。其实我只想做个能任性的产品经理。
比如:张小龙 微信启动页给你放首<一无所有>、QQ邮箱登陆页放歌词、放同事女儿的画作、放迈克尔杰克逊的名言。
比如:穆荣 自己喜欢看书,就做了款图书管理与分享的APP晒书房。
比如:纯银 能在多条产品线游走的同时,任性的抽出两周时间做一个<生辰>。

另外一个转折点

24号要去同程的交通事业部入职。

同程旅游应该是苏州目前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也是苏州最有可能上市的互联网创业公司。

这次加入同程应该是我职业生涯的另外一个转折点。

细数我这几年,也做了好几款产品。但是没有一款在用户量上突破第一款产品。可能是因为做的都是使用频次偏低的O2O项目。目前我需要一款产品代表作。再拿出2年前做的东西出来示人也太丢人了。

这次离职去同程我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有以下几个原因:

1.同程是家注重产品和用户体验的公司。

2.同程有很好地内部孵化机制。

3.一切以数据说话,简单粗暴效率高。

4.同程里面有很浓厚的内部分享氛围。

5.同程的新办公大楼很气派。

我从入行以来,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做一款城市玩乐指南类型的产品。原本想自己创业,做了很多竞品分析、研究了技术方案、甚至还写了BP。

但是一切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进行下去。说到底就是我看了太多项目死去,没有清晰盈利模式的产品我是不敢贸然尝试的。相比当年辍学想跟着朋友去创业,这也算是一种成长吧。

同程有个周边自由行事业部,想法和理念基本已经符合城市玩乐指南。但是还欠缺一些内容,可能是因为业务导向导致他们没敢尝试其他方向。现在的玩乐指南还是停留在酒+景上。一个城市的景点是有限的,而且就直径100公里的范围内的景点来看,纷纷存在同质化严重,没有什么特色的问题。比如江南水乡、园林、各种山。基本玩过一种类型之后,就不想再去了。这样用户黏性是个问题。

在互联网行业,很多岗位喜欢用用户量来代表某方面的能力。比如架构师、产品经理、程序员、设计师、市场运营等等。虽然不科学,但是简单粗暴。就像用考试分数来权衡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一样。

我的第一款产品从上线到项目停止运营为止,应该有300万的用户量。我接手过来改版的一个老项目,从我接手之后至少也涨了200万用户。这是2013-2014年的水平,跟现在动辄上千万的项目比,实在不算什么。但是,我们团队当时只有7个人。

这样我也算是“有过百万级用户量项目经验的产品经理了”。

用户量大,各方面的用户数据、用户行为统计就趋于平稳而准确。对于产品经理来说,用户量级越大的产品,越锻炼能力。也越有成就感。

我自从入行以来,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阅读用户反馈。针对用户的反馈做出相应的回复。每次看到辱骂我不会生气,我会去从产品中寻找问题。看到鼓励的,我内心会十分开心。我喜欢做并且希望做有大量用户反馈的产品。

用户量大的时候,通过统计数据就能验证产品经理很多思路。这种经验是非常宝贵的,而且是只能通过真实的跟用户接触才能获得,是无法言传身教的。这也是为什么,产品经理两极分化为什么这么严重的原因。

所以,我的第一个转折点肯定是我在第一款产品时。那时候就像是一块海绵,每天都能吸满水份。有任何想法和思路,可以立即实施然后通过数据统计和用户行为来验证是否正确。

同程旅游拥有大量的用户量,很高的知名度。这显然要成为我的第二个转折点,这次虽然没有像第一次转折那么大的权限,但是好在我已经过了需要靠疯狂试错来成长的阶段了。这时候,只要有足够充分的数据统计,再结合前人的需求。就能分析出很多东西从而吸收。

关于逼格

也忘记了第一次听到逼格是什么时候了。总之跟罗永浩有关。

刚看完坚果手机发布会,又开始思考什么是逼格?

曾经有人问老罗,他说:”老罗,你真的喜欢左小诅咒的歌么?”老罗貌似没有回答。

逼格的意思是装逼的格调。逼格高低取决于装逼技巧的高低。

自从做了产品经理这行,频频听到逼格。仿佛产品经理都需要高逼格,逼格高能加分。

冯导曾用电影解释过逼格。电影里面提到什么是雅什么是俗。雅等于逼格,俗等于没逼格。

冯导定义雅,就是不俗的。什么是俗,就是俗人干的事。去酒吧,找小姐,追名逐利就是俗。为了雅,男主角先是跟伯牙后人学习了弹棉花,然后又去建筑工人工棚和工人呆在一起。不追名逐利,不找小姐,无欲无求。做个安静的美男子。好景不长,呆了一段时间主角就受不了了。于是呼吸不畅,皮肤过敏。导演美其名曰雅过敏。最后以俗来治雅过敏,找了一次小姐治就好了。从此男主再也不提雅。

逼格也同理,会不会逼格过敏呢。

答案是肯定的,你不会过敏。但是看你展示逼格的人过敏。

听小众音乐,看冷门小众电影,逛文艺书吧,做与众不同的事情。不愿意随大流。貌似知道很多冷门知识,涉及到文艺,科学,地理。这样就算有逼格了?

毕竟逼格是装逼的格调,装逼不能代表牛逼。至于怎么样算装逼,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逼格,不要也罢。陷入逼格的怪圈,没有意义。

不刻意,纯真,善良。不作恶,能按照本性纯粹的活着,这才是最大的逼格。

感谢前度

这里的前度,是上家单位,不是前任。

其实我从上家公司离职是带着很大的怨气的,走的时候心情用几个词形容。“憋屈、心寒、愤怒、无奈”

因为产品线众多,又只有我一个产品经理。所以工作量可想而知,我一个人和市场、运营、研发以及总经办去对接。有时候,甚至还要兼任客服和广告文案。

我在职期间拿了一台iPhone6 16G 合约机。离职时要支付剩下22个月的8800元的合约费用。申请之前我并不知道,离职的时候需要一次性缴纳合约内剩下的所有合约款。而且我也没想到会这么快就离职。

直到电信的业务经理过来跟我说离职要一次性付完。这时,再想退已经晚了。

结果我还是因为种种原因离职了,手机才用了3个月。起初我还想把手机转让给一个新来的同事,新同事也答应了。但是公司认为还在试用期内的员工充满了不稳定性,不同意我转手(手机挂在公司账户下,内部员工转手不需要过户手续)。也许也是侧面的对不能留住员工的不自信。果不其然,那个新来员工来了两周就离职了。

我只能一次性缴纳了8800元的话费,而且5月份的话费补贴也没有了。实际上,我5月份都在职。

要求员工购买工作服,但是却需要员工承担一半的费用。一共1000元,员工承担500元,公司承担500元。如果员工在职不满6个月,公司将要扣除补贴的500元,如果员工入职满1年。公司将补贴给员工之前缴纳的500元。在职时长跟工作服有什么关系?这工作服明明是因为工作需要。法律规定应该由企业提供。

因为公司补贴了500元,这公司的老板居然说这是给员工的福利。

我记得我面试的时候,老板信誓旦旦跟我说。以后我们绝对不打卡,都是过来人。特别讨厌那一套。

后来,坚持了4个月,开始实施打卡制度了。迟到一次扣20元,第二次50以此类堆。

平时周二周四固定到8点下班,周末单双休轮流。就是每个月多上2天班。当然这一切,没有任何补贴和调休。

这样还是经过技术总监努力争取来的。之前这老板想996,并且没有任何补贴。

可能现在阿猫阿狗都能创业了,真的觉得创业公司压榨员工劳动力就是理所应当的了。

我真的是诚意满满的过去陪大家创业。再苦再累都没关系。业务流程、运营流程,甚至广告文案也要我一个产品负责人去制定。但是令人寒心的是,这样并没有得到任何认可和鼓励。反而是更多的责备以及催促。

线上研发团队一直保持8个人左右。但却有4条产品线要做。其中还有非常复杂的运营管理系统。这样还要做到别人几十个人的水平。无非就是赌博心理。

这公司还有恶习,就是“酒文化”。每次聚餐不把你灌醉都不开心。男女平等对待,都要喝。

离职之前,我还做了两件事。

1.抱着为公司奉献最后一把力的目的,找两个设计师和技术总监制定了一套UI评审规范和评审流程。被老板嘲讽说,以后不要拉着企划的人参加研发部的会议。因为其中有一位是企划部的平面设计师。而企划部门又是由他直接带的。

我之所以要制定规范,因为之前不合理的工作流程,已经气走了一位主设计师、一位文案策划。两位都是女生,临走之前跟我哭诉种种不合理。

2.联合市场运营部门,制定优惠策略。我邮件发了好多次,没人理会。最终无奈,把会议定在公司周会之后。谁知,那次周会之后,公司聚餐,老板居然带着大家都去吃饭了。而且把门都锁了,我只能拉着相关负责人在公司楼道敲定了相关细节。

事后,这个老板还问我优惠策略怎么还没制定?我前后一共发了有3次邮件,要召开会议制定。

送你一个词:“呵呵”

其实,A轮之前的创业公司也不是不能去。只要选对老板就行了。如果这个公司没有这个老板可能会更好。

所以说,创业还是要看人的。

现在我非常感谢上家公司,因为这家公司让我坚定的认为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难倒我。那么艰苦的环境都待下来了。

杂念

一、信任

从前,我从来不相信职场那一套危言耸听的东西。觉得都是电视剧和小说上面的桥段。19岁辍学参加工作,第一份工作和第二份工作都没要到工资,即使这样也没有动摇过。

三年过去了,我已经从当初的一个小销售变成移动产品经理。但是本性还是喜欢将心情写在脸上。我从我讨厌的人面前走过,即使不说话也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

我一直伪装成熟,其实说到底还是一个21岁的毛头小伙子。棱角非常鲜明。工作三年,一直在创业公司呆着。大多都是A轮前的种子创业阶段。经历了很多项目从无到有的过程。也看见了一些项目从高调上线,到失意落幕。

理论上创业公司不应该有不透明,不应该有互相防备。创业公司大家都应该是兄弟姐妹,而不是仅仅是同事。创业公司有问题,大家都应该指出来。而不是害怕老板生气、领导生气唯唯诺诺。如果一个创业公司这些做不到,那离死不远了。老板活在自己的世界一意孤行,最终结果也是其他拼死拼活的员工与其陪葬。

毕竟老板喜欢听话的员工,但是听话的员工只是为了一份工作。他们不会思考你的指令是否有问题,他们只是机械性的完成手头的工作。公司的存亡,跟他们真的没关系。在我看来,创业公司就要一个个刺儿头。尖锐的提出问题的员工,才是真正是为了公司。至少,他们为公司思考过。创业没时间不停地试错,也没时间频繁的去开没有结论会议。

没有员工会傻到跟老板对着干的,如果他真的对老板有意见。他只会默默的打开简历,找好下家。走人。如果,真有员工不停质疑你。那你真的要思考一下了。有人质疑真的是好事,如果一个公司而且是创业公司,都没有质疑。那真是太恐怖了。最后项目失败了,老板都不知道怎么就失败了呢。明明大家都认为好,都认为没问题的。

有人可能又要说,为什么不能圆滑点。圆滑是逃避责任的一种借口。

不过,对于创业来说。真的没有什么对与错。最后公司活下来就是对的,最后悲伤落幕不管怎样都是错的。所以,上面也是我自己的一些观点。

真正好的员工,是在会议上能跟你争的面红耳赤,但是在私下却能拒绝掉其他公司高薪邀请。我不觉得开会中没有任何质疑和争论是好的,没有激烈而尖锐的碰撞,不可能有完善的产品。

这里的员工有很多人的影子,老板也有很多人的影子。

其实,我还非常讨厌一类人。这类人表面跟你说,老板说的话不一定是对的,你该质疑还是要质疑。有问题就要提出来。当你真的提出来了,他反而站在老板那边。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圆滑,但是我讨厌这样的圆滑。

归根结底,还是不信任。如果我自己创业,我会鼓励员工质疑我,鼓励员工提出问题。这里,我非常佩服之前的一位老板。他说你要是真怕我,就应该把问题提出来,而不是藏在心里。

我之前,认为不好的一类人,恰恰他们是对的,我之前认为好的一类人。恰恰他们是圆滑的,没人知道他们内心的想法。

韩寒说,小孩子才看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二、初衷

人生中第一次裸辞。还有房贷没还,说实话我也有点慌。但是再慌我也得静下心来沉淀一些东西。思考一些东西。当初为了创业,上了一年学就辍学了。后来创业没开始就结束了。

于是我变成了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只会夸夸其谈,一个很“浮躁”的年轻人。我为了改变别人对我的认知,开始努力工作。

我努力的分享工作经验给大家,丝毫不藏私。我甚至接受了比其他人多一倍的KPI。但是这些都没有关系。因为我做的正是我热爱的。用纯银的话说,“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一定要有‘极大的兴趣’。在兴趣驱动下,自然会大量获取相关的资讯,累计到一定地步,在脑子里自然连通成基本的见解,然后把见解写下来,当这些文字比较像样的时候,才容易争取到实践的机会。”

我从小学一年级接触计算机。从小就有“极大的兴趣”。当初梦想成为一名程序员,开发各种电脑软件。但是由于上面说的,上了一年学就为了创业而辍学了。只学了一些编程的皮毛。

高一下学期有了人生中第一部手机,是一台金鹏的MTK功能机。有跑马灯的那种。当时诺基亚手机很火,而且可以安装Java扩展程序。我的金鹏连QQ都没有。于是我开始对移动互联网最原始的探索。接着我把新手机卖了,买了一部带QQ的二手手机。但是它也是自带手机QQ2007,非常老的一个版本。没有群组功能,不能访问QQ空间。于是我又开始了换机之旅。

当时国产功能机的扩展性能非常差,就算支持Java,也是只支持体积在200KB以下的Java程序。而同时期的诺基亚S40平台能兼容任何体积的Java程序。后来我发现国产手机有一个独有的扩展平台,杭州斯凯的MRP程序。(杭州斯凯,非常牛逼的一家公司。国内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移动互联网公司)。Mrp程序能在非常恶劣的硬件环境下流畅运行扩展程序。

但是Mrp入口很深,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国产手机竟然也能安装程序。当时手机QQ还为Mrp出了特别版本。UC浏览器等一些常用软件也有Mrp版本。

曾经一度对国产手机痛心疾首。明明一个很好扩展平台,非常把入口做的非常深。一般在手机里面都叫“游戏中心”,看起来很像是吸费软件。有的干脆没有入口,需要在内存卡的mythroad文件夹下,放入驱动程序DSM_GM.MRP和列表程序Applist.MRP。然后在主屏幕输入“*#220807#”才会像见不得人一样,弹出一个程序列表。恐怖的是,斯凯MRP平台在当时的市场占有率超过80%。几乎所有MTK功能机都内置了。只是有些厂家出于某种目的,屏蔽了入口。

当时Android这个救世主才初露矛头,还没有传到国内。市面上的MTK功能机,大多内置了很多吸费程序。包装和配件非常丑陋,同一个品牌的铃声和默认主题以及内置程序都没有一致性。当时的诺基亚,统一的经典手机铃声加风格交互统一的S40、S60操作系统。说的时尚点叫UI和UE有高度的一致性。这样,品牌就打出去了。

我当时对Mrp佩服至极,甚至想高中毕业后就杀到杭州,去斯凯门口求引荐。去做一名“软件功能设计师”。这时我当时给自己定位的职位。

后来我又体验了Windows Mobile、Blackberry、Symbian S60V3、Symbian S60V5、Android这些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只有iPhone没体验过,也没钱体验。我发现,智能手机才是以后的方向。尤其是Android系统,硬件性能在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提高。

我当初甚至想高中毕业,就去创业。拿着原本要上大学的学费去开一家手机公司。我来设计体验部分,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叫ROM。硬件拿MTK高度集成方案,找一个代工厂生产。

 

我甚至去百度知道提问,事实证明没人理会我这个傻逼问题。这么多年了,也没有人回答过。

后来,拿高度集成的方案PCB+高体验度的Rom+代工厂+漂亮的包装盒+精良的配件成为了国内所有创业的手机公司的基本思路。

整个高中三年几乎没学习,就想这些了。所以高考成绩也很差,正好当时高博教育有移动互联网专业。而且他们不看高考成绩,据说还是本科。我当时感觉天上掉了馅饼正好把我砸中了。热爱的专业+优美的教学环境。拿着16800块钱就来报名了。

报名之后才发现,本科是成人教育。需要参加成人高考。不过对于刚刚参加了高考的人来说,成人高考实在太简单了。我轻松就超了理科本科线100多分。成绩比高考好多了。

我高中时的初衷,就是开一家手机公司。设计自己的ROM,抛弃低逼格的包装,使用精良的配件。但是这个愿望估计一辈子也不能实现了,不说能力不够,目前市场也没有机会了。

后来我上大学了,我的梦想就是做一个网站和App,分享很多有意思的活动和地点。能让宅在宿舍打游戏的同学能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我甚至在做销售(我在这家公司做了2个月销售1个月编辑)的时候,找到了我当时的老板。拿着我这个想法的产品策划书给老板看。当然老板觉得不靠谱,但是为我后来了两次转岗(从销售转岗成为运营、再从运营转岗成为产品经理)提供了信任的基础。

从这家公司离职以后,我又把当初那款产品拿出来看,又做了一些修改。拿着去找苏州一位在这个领域的前辈了。当时前辈给了很多建议,分享了很多自己做这个领域遇到的坑。我也就不了了之了。但是最近,我发现同类想法的产品越来越多。而且也有很多拿到投资的。正好加上,上一份工作非常失意。

我又开始了这个念头,我要做这款产品。这是我的初衷。

三、接下来

这款产品跟旅游有关,我用我的观点说。是接地气的旅游。旅游一词的含义,“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只要是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

难道一定要去景点才能算旅游么。

项目暂时保密。如果能有几会自己创业,我就要把想法实现。如果没有机会自己实现,我加入一家旅游类的公司提供我的思路。

项目名字暂定为“消磨时光”。我打算用2天时间先把原型设计出来,然后重新写一份详细的项目计划书。带着计划书找前辈看看,能做就自己做了。

其实,我本来已经对创业彻底失去希望了。因为看到周围的朋友、自己加入的公司。种种问题因为创业而起。

但是现在机会实在是好。各种孵化器、天使投资人。国家也在鼓励创业。总理都去3W咖啡“喝了一口互联网的泡沫”。

大家明知道成功几率很低,为什么还在坚持。我是该找个事情坚持做下去了。至少这次我是真的想好了,本来我在写这篇文章之前还没有明确的打算。我整理了一下我的初衷,以及为什么要实现初衷。

总算想明白了。原来是我心里一直有个未完成心愿。

后续:这个想法还得再拖拖,等我有足够的把握做好再去做。

 

苏州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苏州这座慢节奏的城市,限制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曾经有帝都的创业者来到苏州,对苏州公司5*8的工作制度非常吃惊。他说,创业难道还要双休。

咱们先不谈创业公司是否一定要加班。先谈谈苏州这扶不起的移动互联网产业。为何起不来,我来分析一下原因。

一、没有大型互联网企业支撑

众所周知,目前大部分发展良好的移动互联网企业,本身在互联网行业就底蕴深厚。有无数资源,转型移动互联网轻而易举。

苏州本土,能叫的名字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只有一个同程网。

大部分移动互联网项目都是苏州各大创意园招商部门,从帝都、魔都引进的。相当于是播下了移动互联网的种子。

二、移动互联网人才极度匮乏

苏州本身教育资源也少。就两所一本,苏州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还有两个二本 苏州科技学院、常熟理工学院。其他就是一些大专、中专。

相关人才全部靠培训机构输出,或者靠从外地引进。尤其是产品、UI设计、运营推广相关人才,更是极度匮乏。导致很多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很多职能岗位都设立不全。

三、互联网分为不够浓厚

由于前两条原因,没有足够浓厚的职业交流氛围。日常也就是几个创意园周边有一些零星的线下座谈会。而且还有好多都很水。

待续。。。

美发O2O真的是个伪需求么?

同样是美业,这两年上门美甲和上门美妆搞的风声水起。大家都快忘了曾经还有一个炙手可热的美发市场。

离开美发秀秀之后,我就没有关注过美发行业。今天心血来潮看了一下当初的竞品。整理了一份从上线到停更的日期。

美美豆 2012年5月31日-2014年7月23日

打扮妞 2012年9月10日-至今

打扮妞算是一个特殊案例,14年2月18日试水社区化,14年6月8日彻底转型为美妆社区。目前已经改名为粉扑,开发公司名称也换了。是否已经被之前公司转手了?

最美发型 2012年7月6日-2014年1月

2014年1月由于ITC账号被封,应用下架。

臭美发型 2013年2月13日-至今

现已经改名臭美美发,2013年美发O2O大潮里面唯一一个存活至今的。在此,对于臭美发型的研发团队大大的点个赞。大家都散了,一个团队苦苦坚持是非常考验决心和毅力额。

Show发 2013年5月2日-2013年11月8日

放心美 2013年7月-2013年9月

许单单的项目,曾经还当做最强的竞争对手,没料到3个月就结束了。

时尚猫 2013年7月25日-2014年7月5日

秀发型 2013年11月5日-2014年3月22日

美发秀秀 2014年2月20日-2014年7月5日

我从运营转到产品之后第一个正式项目。14年7月份我离职时候,团队解散,停止维护。现在已经是千疮百孔了,满屏都是淘宝兼职。当年安卓版上线当天,360手机助手给首屏Banner的首发位置。接着依次被各大安卓应用市场首屏推荐。首发当天2.5W新增用户,3个月平均日新增用户5000+。但是次日留存率一直在20%徘徊,五日留存率一直在5%左右。日活跃一直在2W左右。留存率一直上不去,盈利模式不明确,也是公司决策者要停止开发的原因之一。

首发纪念

 

发型屋 2014年2月27日-2014年8月9日
在此要跟发型屋的朋友说个抱歉,起初最美发型和美发秀秀的发型图解都是从发型图摘抄的。不过后来发型屋的后期几个版本,非常像美发秀秀,大家扯平了。

让人不禁感慨美发O2O真的是伪需求么?只能靠还在摸索的团队去证明了。

不管怎么样都要向美发O2O行业的先驱者致敬。

什么是产品经理,我对产品经理的理解。

先要从字面意思去解释这四这个字。产:产出;品:品味;经:经过;理:整理。

一个产品需要一个团队去打造,这个团队每个人各司其职。有做开发的、有做设计的、有做运营的、还有做决策的(老板)。

因为每个人的职位不同,专业技能不同,所以每个人的想法、品味、思路各不相同。产品经理在其中起到了缓和冲突的功效,它把大家的思路、品味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去不断的整理完善,最后的产出叫做产品。

所以按照字面解释就是“产出品味经过整理”

 

QQ20160215-0

(图片来自万塘路18号 产品经理是条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