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知名IT/互联网公司清单(2024版)

苏州本土:

本土上市公司(单位 RMB)//2024年8月更新

同程旅行/在线旅游/总部/港股 市值304.76亿(总部在苏州园区)

科沃斯/智能硬件/总部/A股 市值211.4亿 (总部在苏州吴中区)

新点软件/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总部/科创板/市值68.64亿 (总部在张家港、园区有分公司)

知行汽车/自动驾驶/总部/港股 市值 53.66亿(总部在苏州工业园区)

云学堂/企业培训/总部/纳斯达克 市值 40.79亿(总部在苏州高新区)

聚合数据/数据服务/港股 29.88亿(总部在苏州园区)

凌志软件/金融解决方案/总部/科创板 市值24.76亿(总部在苏州园区)

苏州科达/视频安防/总部/A股上市/市值 24.6亿(总部在苏州高新区)

山石网科/信息安全/总部/科创板 市值17.8亿(总部在苏州高新区)

友谊时光/游戏/总部/港股/ 市值 10.69亿(总部在苏州园区)

 

本土独角兽(单位RMB)(融资信息 未特地标注的均为2021年最新一轮融资)

Momenta/自动驾驶/总部/C轮 32.7亿 (总部在苏州相城区)

企查查/总部/企业信息查询/IPO辅导 (24年启动上市辅导)(总部在苏州园区)

思必驰/AI语音/总部/Pre-IPO轮 2亿(24年融资)(IPO辅导取消) (总部在苏州园区)

智慧芽/专利检索/总部/E轮 19.62亿(总部在苏州园区)

极易电商/总部/电商运营服务/Pre-IPO轮 1亿+(24年融资)(总部在苏州园区)

盖雅工场/互联网+/总部/D1轮 5亿 (总部在苏州高新区)

大禹网络/总部/MCN机构(国内前十)/A轮 (总部在苏州园区)

启信宝/研发中心/企业信息查询/被名片扫描王收购(研发中心在苏州园区)

工品汇/电商/总部/京东收购(总部在苏州园区)

驰声科技/在线教育/福建网龙收购

巴士管家/总部/轮次未知(总部在苏州园区)

食行生鲜/总部/C+轮 2.5亿(2019年) (总部在苏州高新区)

 

外来户:(按照在苏州的团队规模排序)

微软/Office365、bing、Edge浏览器/美股上市/亚洲研究院苏州分院

华为/企业服务/未上市/研发中心

中移信息苏州研发中心/云服务/上市公司/研发中心

京东/工品汇/上市公司/研发中心

云从科技/人工智能/上市公司/研发中心

阿里巴巴苏州基地/阿里云、阿里生活等本地支撑团队

天翼安全/安全及云服务/电信全资子公司/区域总部

思科/综合/美股上市/研发中心

ZOOM/视频会议/美股上市/研发中心

M&M Software(美名软件)/工业信息化/德国上市/苏州研发中心

CODING/代码托管/腾讯云旗下/江苏分部 //腾讯在苏州的唯一子公司

科大讯飞/AI语音/A股上市/研发中心

锐捷网络/网络硬件/A股上市/研发中心

树根互联/智能制造/C论/研发中心

Tradeshift百望贸宜 /供应链管理/独角兽/研发中心

Geek+/智能仓储/C2轮/研发中心

 

号称要来的大型知名公司:

曹操出行总部/智能出行/苏州相城区 //最靠谱的明确是真总部的 但是还未落地

360/综合安全/苏州吴中区、工业园区 //安服团队、360工业互联网研究院

喜马拉雅长三角区域总部/智慧城市/苏州姑苏区 // 本地支撑团队

网易有道智慧教育江苏总部落户/智慧教育/苏州吴中区 //本地支撑团队

 

其他大厂的本地支撑团队:

滴滴、美团、百度、头条、阿里云、亚信、天融信等等

 

ToB网络安全产品经理技能树(含部分方法论)

本文4000字,内容比较枯燥。阅读完毕需要10分钟左右。

  • 说明 
  • 关于我  我在初创安全公司做过产品负责人,在千人规模的安全公司以及上市安全公司做过资深产品经理。大中小三种类型的公司都干过,结合三种类型的公司特性和基因,总结了一些具有共同点的经验和技能要求。供想要转行以及新入行的小伙伴参考。
  • 关于方法论  对外输出观点和方法论,也是验证自己观点和方法论的过程。所以也就有了这篇文章。
  • 产品规划
  • 产品目标确立
      确定产品目标与策略。产品目标是产品每个版本要达到的目标点,目标点可以有多个。产品策略是为了达成目标所需要执行的策略。策略后面还会有具体的动作。这里举个例子:产品目标:增强安全事件聚合能力,提升安全运营效率产品策略1:默认按照名称聚合重复的安全事件产品策略2:针对聚合后的事件提升批量处置能力产品策略3:梳理用户关注的威胁事件场景,以场景进行聚合策略本身是目标拆解之后的产物。
  • 产品RoadMap确立  在确立RoadMap之前,需要先确认每个主线版本包含哪些产品目标与策略,随后才能基于资源和时间排期进行RoadMap的确立。没有什么产品规划是凭空产生的,它一定是基于产品目标与策略的。
  • 原始需求的管理  在很多项目型安全公司,原始需求就是产品目标。甚至产品目标就是消化掉市场上各种琐碎的原始需求。如果是纯销售型公司,渠道和销售能力极强。产品存在的价值就是消化用户的原始需求的话,这种模式也无伤大雅。但是如果,销售能力没有强到离谱。产品最终需要靠产品能力取胜的话,这种模式可能会造成产品能力的深度不够。原始需求的坑在于提出方千千万,场景千千万,动机千千万,诸多变量可能导致产品需求根本没有统一性。这就造成了产品边际效应过高的问题,做的都是一次性生意。需求跨用户和场景不能复用。边际成本一直降不下来。原始需求的梳理重点在于以下几点:

    通用性:是不是一次性生意,需求做完其他用户根本用不上

    按照产品能力分类:原始需求千千万,哪些需求是哪些模块能力范畴下的进行归类

    投入产出比:实现需求的代价和能获取到的市场收益是否成正比

  当然以上的几个点可能还远远不够。我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核心就是,不要一股脑的把原始需求全部变现到产品中,一定要做好判断。这里还隐含了一个决定性因素——产品经理是否能与行销团队在一个频道。假设行销团队为了业绩或者转化率一股脑的把需求全部抛过来,每个用户都要满足,每个项目都要冲一冲,那么这个团队也很难做出好产品。

  • 先有规划还是先有需求? 这是一个灵魂拷问和哲学问题。通常来讲产品规划需要先有大的产品规划-策略-动作,而需求只是动作的一部分。  比如“需要实现单点登录”,这是一个非常小的需求,它可能是某个策略的执行动作。比如“增加与第三方设备的联动”,最终对应的目标可能是“在异构方案场景下形成安全运营闭环”  没有人能够凭空对产品进行规划,目标与策略也不是拍脑袋能能够定出来的。可参考以下几点因素:原始需求:原始需求管理的最大的作用在于,你可以根据已经梳理好的原始需求,提炼出当前的产品目标。比如可将用户反馈较多的需求进行场景化分类,从而把类似场景的需求在一个目标中归纳。这里再举个例子
    “我需要修改安全运营平台的系统评分,每次领导来参观都是低分很难看”
    “希望将外部攻击不计入系统评分中”

    以上两个是原始需求,那么怎么找出同场景的原始需求呢。首先我们需要进行需求分析,为什么用户想要修改评分。是当前的评分机制不准确?还是威胁事件处置效率过低?或者是爆出的威胁事件大多是误报,用户觉得不需要处置?这些场景可以自己去推导,也可以做用户访谈。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以下的原始需求关联到这个改分的场景中来了。“希望对威胁事件提供批量处置的功能”“希望减少系统的误报,只提供我关注的威胁事件类型”经过归类、分析、提炼。我们就可以将很多琐碎没有关联的原始需求,合并到一个目标中。可能这个目标就是“提升安全运营的效率”。看似一个修改评分的需求,最终可以提炼到提升安全运营效率这个目标点上。这就是从原始需求提炼目标的过程。
  • 竞品分析竞品分析是一种系统性从产品角度反编译友商产品的过程,从中至少可以提炼出友商的产品目标与策略。以及每个功能模块围绕的场景点,甚至结合市场信息可以反推出用户的市场策略。竞品分析我打算单独开一篇文章来写细节。从方法论总体框架来看,竞品分析也是非常必要的一环。甚至0经验起步的产品经理或者从0到1的产品,竞品分析是第一环。所以,产品目标与策略的有一部分来自于竞品分析。尤其是在落后竞品的情况下,你遇到的很多问题竞品在很早就遇到了,并且也给出了答案。我们只需要从产品中找到答案即可。
  • 报告解读

    安全行业基本上都绕不开Gartner。作为安全行业最权威和全面的咨询机构,他们对外发布了无数的市场分析报告和产品分析报告。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魔力象限了。针对Gartner等类似的咨询机构的报告解读,可以了解最新的市场趋势和产品动向。假设我们不满足于做一个跟友商不相上下的产品,做报告解读也是提升竞争力,以及做到市场领先的因素之一。

    从市场报告中,至少可以提炼出国外友商早已总结好的很多理念和观点。以及他们的针对类似问题的解法。

  • 产品设计
  • 产品PRD交付物标准如果说产品是产品经理与世界对话的方式,那么产品PRD是产品经理与整个项目研发团队对话的方式。这里把产品原型和交互说明也认为是PRD的一部分。我理解的好的PRD至少要包含以下的部分:1)更新记录
    2)产品目标与策略3)需求分析包含需求分析、竞品分析、用户场景、原始需求反馈、设计折衷(基于各方观点、意见、限制条件折中的过程性总结)
    4)需求LIST
    5)原型及交互说明6)后台逻辑说明至于原型要不要高保真,交互说明到什么颗粒度、写在Axure原型上还是用Word写。这些都是与团队磨合后不断优化的结果。基于研发设计怎么方便怎么来的核心思想。
  • 交互准则仅限安全分析类平台产品1)先给结论再给原始数据(这里的结论可以是统计结果或者基于各种算法得出的结论)2)能够关联查询的信息可以直接查询好展示在主键的鼠标浮窗上3)能够方便的在多个页面之间跳转查看4)能弹窗展示的就不要跳转新页面5)意义不明的图标不如直接用文字6)异常操作结果给出答疑提示
  • 市场行销
  • 项目支撑通常来讲,项目支撑工作可能包含如下,分工越细致的公司需要做的越少:1)招标参数评估2)投标技术方案编写3)现场方案讲解
    4)项目总结报告5)专利编写
    6)期刊编写
    7)投标演示视频录制与剪辑8)大项目的DEMO环境设计与视频录制9)甲方产品规范编写制定10)给甲方领导写会议总结  针对以上种种支撑工作,在部分机制不健全的安全公司,可能有一部分甚至全部都是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破解之道就是,多看,多抄,多写以及自信。要坚信,在自己的领域没有人能比你懂。假如你是新来的根本就不懂,也得装作很懂。  针对方案编写以及项目总结等文字性支撑工作。可以使用历史材料进行参考,确立内容框架。其次再基于历史材料以及网上搜索到的素材进行融合拼凑即可。  针对视频demo讲解类,一定要站在视频观看者的立场。把技术规范中要求DEMO要提供的功能点,一字一句抠字眼级别的表达出来。即使功能上是A,在表述时也要按照B表述。对于评审者来说,与技术规范书的匹配程度才是第一要素,匹配程度就取决于文案和讲述。至于专利与期刊,更多还是素材收集和包装的事情。一般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产品经理从中起到的还是素材收集的作用。
  • 产品支撑1)产品主打PPT2)产品解决方案
    3)产品白皮书4)产品使用手册5)产品部署手册6)产品招标参数
    7)产品需求说明书
    8)产品技术设计
    9)销售指南
    10)产品定价11)产品硬件选型(纯软件不涉及)  针对以上产品类支撑,大多数安全公司或多或少会涉及到。其中涉及到产品介绍和解决方案等文档类支撑的。一定要结合前面提到的产品目标与战略。前面梳理到的目标和策略,在市场宣传阶段就是产品的亮点和特色以及主要功能点。其次是多参考友商的材料。  针对销售和市场类的文案,重点需要摸清楚销售和售前关注的点是什么。对于销售来讲,他们更关注你的亮点以及你有友商没有的能力。针对售前,他更关注产品能够从哪些场景解决哪些问题。  在这里,我需要表达一个观点。并不存在“控标参数”这个概念。严格来讲,“控标”是一个伪概念。本质上企业之间的竞争打的只是时间差和效率差。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你有我无的产品能力,最终只是时间和效率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还会有“控标”概念产生呢,因为部分项目型友商针对招标,特地设计了一些非常冷门生僻的参数,用户根本用不到的功能。比如一些冷门的协议,一些特别奇葩只有他们能看懂的概念。对于用户来讲,保留这些生僻参数是需要承受别人的质疑和举报的。所以能留下所谓“控标”参数的项目,本质上也是销售实力非常强势的预兆。假设销售实力不强,你安排进去的生僻参数分分钟会被销售实力强的公司删除殆尽。所以提升产品整体实力,才是走正路。
  • 团队协作
  • 与研发人员携协作本着目标一致的原则,与研发同学合作的最终目的是把产品做好。当然在过程中,产品经理需要起到团队的协调与润滑作用。比如测试与开发的协调,前端开发与UE的协调。网上有很多产品经理与研发的段子我是不能理解的。与研发搞好关系应该是产品经理的必备技能之一,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想要了解的,可百度搜索我2016年写的文章《产品经理如何正确而优雅的强势》。产品经理需要建立自己的影响力,不断做出正确的决策,带领团队尝到甜头,才能可以更好的推进产品落地。
  • 与行销人员的协作对于行销人员来讲,他们是产品线和销售售前之间的缓冲地带。与他们的合作主要是能够支撑他们的需求。比如他们搞不定的参数评估,需求的规划排期之类的。
  • 与领导的协作日常工作时要做到事事有回响,事项有计划。delay之前提前预警。不能决策的事情,不要瞎决策。汇报时挑重点,列数据。不要事无巨细什么都讲,对于领导来讲。产品的发展,决策的依据,你个人的规划才是他关注的。适当的时候,可以讲讲苦劳,毕竟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 与销售售前的协作与销售售前的协作,需要自己把握好度。毕竟是你一对N的关系,事情的轻重缓急需要理清楚。不能确认是否需要支撑的,及时和上级联系。分清楚工作的主次。主要工作是产品规划设计,次要工作是支撑项目。(当然上级如果拎不清,一直让你做项目支撑,那就乘早跑路)
  • 其他推荐

当代青年在二线城市的生存指南

01 写在前面

  这是一个挖了3年还没填上的坑,终于下定决心在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把这个坑填上。最早我在19年4月份写了一篇产品狗在二线城市的自我救赎,虽然洋洋洒洒几千字,但是主题就一个——放弃C端转B端,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一下,这里不再赘述。写这篇的原因是,我发现很多时候,很多决策和观点都是依赖各种背景和变量的,当时的很多结论在不同的背景下并不通用。这篇文章虽然以产品经理这个工种来做案例,其他工种也可以进行参考。

02 背景调查

  首先我们要承认,去二线城市发展,上限肯定不如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产业链并没有一线城市建全,甚至接收了很多一线城市不要的落后产业。当我们决定去二线城市发展时,人和城市就已经成为了命运共同体,产业决定人才,人才决定产业,相辅相成。所以我们在去二线城市之前,一定要了解好这个城市的主打产业是什么,强在哪里,有哪些工作机会。这里以苏州为例,苏州的产业强在工业制造上,尤其是这几年大力发展的智能装备、生物医药。那么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可以优先去考虑苏州。其次,需要了解这座城市有哪些工作机会,这里可以通过招聘网站去大范围检索一下岗位,了解岗位的能力要求,薪资范围。当然,搜集这些信息需要依靠自己主动去使用搜索引擎,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到或者不想做,那么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可能会更困难。

03 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我相信很多人在大学期间都有过相应的课程和培训,但是我工作将近10年下来,遇到真正有清晰职业规划的同学并不多。大部分情况都是不知道自己要做啥或者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个主要原因还是我国的应试教育制度导致的,很多人从小被父母安排的人生,习惯了别人去规划。甚至干什么工作,也是父母安排的。义务教育阶段到高中阶段,没有任何职业化培养的影子在,很多人能看到的工作岗位也就是周围人的岗位,比如父母、亲戚、隔壁家的小孩。另一方面,繁重的学业压力大大压缩了课余时间,导致自身无法寻找和发现自身的兴趣爱好,也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虽然大家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很多人根本没兴趣。最近从谷爱凌夺冠,可以看到顶级家庭和普通家庭视野上的巨大差异。那么我们怎么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变这种视野上的差距呢。

  首先这是很难的,需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我们从易到难,分不同的场景来说说“解题思路”。

1)我成绩很好,毕业于名牌大学,学习能力已经经过了检验,但是我不知道我要干什么工作,去哪个城市。

  通常来讲,经过高考筛选的同学,更容易被HR青睐。因为高考本身就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你能在这件事情上做到优秀,那么在其他事情上做成功的概率也是比较大的。

  假设我热爱一个专业,并对它感兴趣。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那么接下来你需要考虑的是:我是想要通过自身所学来挣钱提高生活质量,还是想要继续搞科研,为国家做贡献。假设想要搞科研,建议去搜索“大院大所”这个关键词,看看哪些城市在招商引进上比较积极,以及看看各个研究所官网上是否有招聘和待遇相关信息(这部分我不擅长就不班门弄斧了)。

接下来来说说另外一种场景——我就想搞钱

  不知道干什么工作,你就去看看哪些工作能挣钱多。一般挣钱多的岗位都有很多特性,比如当地的龙头企业、垄断行业(能源电力通信)、盈利多的行业(金融证券、互联网),这种信息网上都能搜索到。

假设在二线城市能有以上行业的工作机会,那么就一定要把握好,因为二线城市没有那么多名牌大学毕业的候选人和你竞争。其次就是要做好职业规划,做好和城市协同长远发展的准备。

  在做职业规划之前,一定要提前对目标公司的企业文化、公司产品、职级体系做好充分的了解,了解到每个职级要求的能力,结合自身的3-5年的职业成长计划,做好职业规划。本质上,职业规划最终就是你挣钱的规划。王健林说的小目标,先挣一个亿,本质上也是一种计划和目标。虽然是个段子,但职业成长规划最终都是落实到钱上的。假设你的目标公司没有职级体系,那么请坚定一个信念,薪资=能力。这里说一句政治不正确的话,如果说市场销售业绩是反映一个产品好坏的依据,那么薪资一定是反映一个人能力是否优秀的依据。

  我们也来先定一个小目标:我要在几年内挣到多少钱。大部分大型企业都有职级体系,通常薪资和职级挂钩。当你的职级晋升时,薪资也会相应调整。我们这里以阿里(当然大部分二线城市并没有阿里这种大型企业,所以此处仅为举例)的职级体系举例:

  阿里职级从P4-M10。大部分人终其一生,就只能停留在P7阶段了。阿里校招一般是P4-P5起步,由于内卷。现在阿里校招大部分都招P5职级的优秀应届生。那么小目标就可以这么来定,先能够通过面试达到P4-P5的水平,然后三年内按照晋级的要求,从P4升到P6,对应的薪资也会有相应的调整。当然每个公司都有不同的晋升要求和规定,每个职级对于能力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并且也跟领导是否能够认可你的能力有关。虽然看上去挺难的,但是至少第一步的目标有了,先通过面试。

  其实我们在聊职业规划时,漏了一个点。职业规划是从职业的起点开始的,假设当前还没有职业。没有这个起点,我们根本没办法进行规划。所以我们一定要敢于大胆假设,假设我通过了这个岗位,我的职业规划是怎么样的,假设我通过的那个岗位,我的职业规划是怎么样的。至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努力的去通过这个面试。

  你问我,怎么通过这个面试。我想说,网上的信息很全,有无数人写过了面试经验。并且也能够看到公司对于岗位的要求,你只需要阐述你的能力是如何匹配岗位的就可以了。假设你在面试前,还能够提供一些项目案例,那么是更好的。当然我是是从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角度出发的,其中各种艰辛还需要各位看官自身去经历。

  这里还需要补充一个点,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工作岗位和行业分类也越来越细,在进行职业规划时,一定要考虑行业因素,优先考虑当前城市的强势行业。有一个10000小时定律,说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至少要投入10000小时。换算成965工作制,大约需要5年时间。假设你选择了一个城市的弱势行业,这个行业就没几家公司在做,并且你所在的公司还随时倒闭,那么你可能在将来面临更换行业甚至工种的问题。届时还需要重新进行职业规划,前期积累的行业经验在换了行业之后也没有太多价值了。

2)我成绩一般,毕业于普通大学甚至没有上过大学。不知道干什么工作,也不知道去哪个城市。

  对于资质普通,成绩一般的同学来讲。做好原始经验的积累是最重要的事情。可能在毕业的阶段根本没有选择,按照场景1里面的方式去规划职业生涯可能太过于困难。不过我想说的是,假设当前手上都是烂牌,我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建立自信。如果没有把烂牌打成王炸的信念,那么大概率没办法翻盘。世界上有很多困难的事情,我们的先辈已经把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干完了。我们始终要相信,这个世界还是有很多机会的。

  首先我们还是需要有很清晰的职业规划,先选定一个行业和工种。这里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和专业来决定。对于行业的选择,只要有的选还是要选择该城市的强势行业。其次在这个行业要做什么岗位,我这里的建议是先确定这个行业内有哪些公司,其次是浏览这些公司当前在招聘的岗位。了解岗位的要求和能力的要求。假设在能力和资质不突出的情况下,先选择门槛较低的岗位进行历练,学习行业知识。但是千万别傻到去干一份薪资连吃饭都吃不饱的岗位,甚至需要交学费的岗位。

  在一个公司内部转岗要比跨岗位跳槽来的简单的多,假设你能够在一个行业内的基础岗位上积累了足够多的行业经验,再转岗去门槛较高的岗位上也是有很大可能性的。

在这里需要特地强调,一定要做好足够的行业经验积累,并且能够流畅和精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时,再去考虑转岗的事宜,不然会被认为不踏实。这里给的建议是,换行不换岗;换岗不换行。

  对于公司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你在门槛较低的岗位上都没能够做出亮眼的成绩,我凭什么相信你能在另外一个门槛较高的岗位上能够做的很好。即使你内心很痛苦,你不喜欢当前的岗位,也只能咬牙坚持下来。任何有价值的事情,做起来都是困难的。只要能坚持下来,就一定是你下一份工作的最好的案例。任何岗位都是从小事做起,由一件一件的小事不断的积累最终能够完成复杂而庞大的体系化工作。

  其实工作跟打游戏很相似,一路上打怪升级。怪越难打经验值就越多,升级的速度就越快。先从新手村出发,一路从小怪打起,熟练技能的使用,不断的磨练技能,锻造装备。对于没有足够耀眼的背景的同学来讲,一上来就说要挑战高等级的怪物是不现实的,哪怕你有这个能力也不会有人给你这个机会。都是从小怪打起,让周围的人相信你可以打更厉害的怪甚至是BOSS。

3)我还没有工作,现在还在上学,我要提前做准备。

  如果你当前是以上状态,那么你就太幸运了。你有足够多的时间来准备未来的规划,不至于到了毕业之后再仓促的规划自己的人生。这里的建议是,多投入精力到自己的专业上。假如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或者当初选专业根本就没有什么规划,那么一定要想清楚自己要干啥,以后想要找什么工作,想要挣多少钱。

  不要等到工作的那一刻再去学习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一般建议是优先在专业上投入,最好在校期间就去多了解该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以及这些岗位要求的技能。提前学习这些技能。只要你想学,网上的资料一大把。善于使用搜索引擎非常重要。然后就可以好好想想自己的职业规划了。

4)非应届生和在校生的社会青年

  说真的,做职业规划再晚也不迟。假设之前没有做过规划,然后你又想给自己定目标。场景1和场景2中的内容都可以参考。做完职业规划,可能你还得考虑在二线城市怎么生活,结婚生子落户之类的繁琐事项。很多内容可以提前去调查,有不少好事者比如我就写过苏州的买房指南和苏州互联网行业公司指南。

04 落户购房

  当前大部分二线城市的落户门槛是专科学历+社保年限。假设有结婚生子的规划,落户越早越好。至于购房,我之前写过苏州刚需上车指南就不多赘述了。

  整体来看,在二线城市的优点还是很明显的:房价相对一线便宜很多,又比小县城多很多工作机会和产业。对于很多人来讲,去二线城市生活的最终目的,还是完成从农村到城市的演进。可以享受比县城更好的公共资源以及生活娱乐资源,以及比一线城市更多的存在感能够在城市的一角安家落户。

05 写在最后

  我记得看过一条微博说有没有什么给当代青年的建议,然后那人回答说我的人生建议就是不要随便给别人建议。这本身也是一种建议。文中的各种建议都是基于个人认知和生活阅历总结的,肯定存在各种偏差,请辩证着去看,笔芯。

2022/02/09

苏州互联网行业五年观察记录

此文章原本是我在知乎的一个回答。只是这个回答我更新了5年。5年时间苏州整体的互联网格局天翻地覆。

从此清单可以看出,苏州目前只有极少数做C端(不含游戏)产品的:

微软bing\同程艺龙\食行生鲜\巴士管家

其他都是B端产品,说明一个道理,以后C端产品只有一线城市的一线大厂才有实力做。非一线城市,想要有互联网产业只能从B端开始做起。

天道好轮回,好多B端解决方案公司,恰恰是从当初被C端互联网公司看不上的外包业务开始做起的。

时间证明了在非一线城市,做C端几乎是死路一条。

第一阶梯:

薪资福利:高

入职门槛:高

特性:既稳定又在各自领域绝对领先 综合素质较好

——————————————————————

NO.1 微软 Bing业务/美股上市/研发中心

NO.2 华为 企业服务/未上市/研发中心

NO.3 ZOOM 软视科技 视频会议/美股上市/研发中心

NO.4 Tradeshift 百望贸宜 供应链管理/独角兽/研发中心

NO.5 Momenta 自动驾驶/独角兽/研发中心

NO.6 同程艺龙 在线旅游/港股上市/总部

NO.7 玩友时代 游戏/准港股/总部

NO.8 思必驰(AI) AI语音/D轮/总部

NO.9 智慧芽 专利检索/D轮/总部

N0.10 山石网科 防火墙/准科创板/总部

——————————————————————

第二阶梯:

薪资福利:中等-高

入职门槛:中等-高

特性:相对稳定,融资阶段较成熟或者有清晰盈利模式

——————————————————————

震坤行工业超市 苏州研发中心/ D轮 1.6亿美元

聚合数据(大数据)苏州总部/准A股上市

云学堂(企业培训) 苏州总部/C轮 5000万美元

苏州盖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人力资源SAAS)苏州总部/C轮 3亿元人民币

江苏随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食行生鲜)苏州总部/C+轮 2.9亿人民币

工品汇(工业品电商)苏州总部/B1轮 2亿元人民币

科大讯飞(AI语音)苏州研发中心/A股上市

上海观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信息安全)苏州研发中心/B+轮 1亿+

企查查(企业注册信息大数据)苏州总部/不需要融资

大禹网络(网红段子手工厂)苏州总部/不需要融资

上海合合(名片扫描王)苏州研发中心/不需要融资

苏州乐志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游戏)苏州总部/不需要融资

科沃斯 智能硬件(苏州总部) 苏州总部/A股上市

网龙(港股上市)(苏州研发中心)苏州研发中心/港股上市

苏州意能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AI语音客服)苏州总部/ A+轮 3000万人民币

凌志软件 (Saas服务) 苏州总部/准科创板

天创科技(老牌综合安全公司)苏州总部/不需要融资

盟拓软件(企业服务)苏州总部/不需要融资

亨通信息(工控安全)苏州总部/A股上市

车巴达(苏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汽车票售卖/网约车)苏州总部/准国企

爱蜂巢(苏州)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家装e站)苏州总部/不需要融资

苏州数字地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地图)苏州总部/新三板上市

苏州科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防视讯)苏州总部/不需要融资

苏州市伏泰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慧环卫)苏州总部/新三板上市

苏州正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犯罪预测火灾预测)苏州总部/不需要融资

苏州百智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教育信息化)苏州总部/不需要融资

苏州极致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智慧医疗)苏州总部/不需要融资

江苏国泰新点软件有限公司(智慧城市)苏州总部/不需要融资/国企

苏州盈天地资讯科技有限公司(金融代运营服务)苏州总部/不需要融资

苏州乐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建筑工程CRM)苏州总部/不需要融资

产品狗在二线城市的自我救赎

背景1:#从盈利模式说起#

 我相信产品经理无用论到目前为止都是不绝于耳的。

 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来自于保洁集团。初期的定位是产品&运营负责人的角色,是一条贯穿在所有部门之上的横向矩阵管理部门。传统企业生产产品,销售产品,获得收入。在传统行业产品经理的价值就是把产品生产好。

 互联网行业无疑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行业。我们这波从业者都是红利受益者。因为早期互联网创业的门槛极低,成立公司可以不盈利,靠融资活着。这时候产品经理的价值就是让产品获得融资,赚不赚钱无所谓。

 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而崛起的。周鸿祎等大佬曾自称产品经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书更是将这个岗位推到了风口浪尖。

 但是扪心自问,我们真的是“经理”么。为了方便招人,有多少公司把原本职能是产品助理、交互设计师、运营专员等岗位直接称为产品经理。不得不说,早期行业内确实存在很多不合格的产品经理。但是他们可能是一个合格的交互设计师、运营。

 现在,投资人也没钱了。产品经理的价值就变成了帮公司赚钱。但是99%的C端产品烧完投资之后就死了。所以也就有产品经理无用论的产生。

其实我觉得捧产品经理的和diss产品经理的应该是一类人。

背景2:#产业的重要性#

 二线城市,以苏州为例。

 苏州的GDP在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经济构成以本土乡镇加工制造业以及外资代工厂为主。

互联网公司起初极少,且大多集中在工业园区。由园区招商部门从外地吸引以及本地孵化器吸引外地人才来苏州创业。加上苏州本土有一些国字号创投机构大力投资本土公司。

2012-2015年,苏州有大量的做C端的企业,烧了大量的融资。也是这个期间,孵化了一批从C端起步的产品经理。

救赎方案1:#放弃C端 逃离舒适区#

 二线城市由于互联网产业无法形成集群,无论是拓客还是竞争情报的获取上都是比较闭塞的。虽然互联网时代信息不对等的情况越来越少,但是核心信息一般不会在网络上共享的。且做C端最大的挑战不是交互上的创新,而是资源和渠道。而资源和渠道早就固化了。二线城市的互联网公司与一线大厂在C端竞争几乎没有可能性。

 但是有个特例,如果一线大厂就在二线城市,那就又不一样了。目前只有杭州是这样的特例。

在这个背景下,产品经理只通过产品和营销很难破局。宏观面决定了微观面。甚至可以这样说,不具备渠道能力的公司无论在一线和二线公司都很难做。而渠道能力更多是财力和人脉能力,钱和人脉都聚集在一线城市。

救赎方案2:#近水楼台先得月#

 前面提到了产业集群。在苏州做B端服务,服务的对象很重要。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早年在苏州还没有互联网行业的时候,以常熟仕德伟和中企动力苏州分公司为代表的网站制作与优化的公司特别多。最早包括同程旅游也是做这个起家的,只是把客群换成了定向的旅游行业。

 曾经被互联网公司看不上的外包公司们,其实恰恰是最健康的公司。他们有着稳定的客群和稳定的需求以及稳定的收入。在当时大量的公司需要开辟线上的宣传渠道,设立一个企业官网是最简单快捷的方式。

他们提供网站设计、网站服务、服务器托管以及线上SEO推广等服务,可以说是最早期的企业Saas服务。

另外一批是以凌志软件为代表帮助企业做外包软件服务的公司。

通过对这两类公司分析可以发现:创业死得快,外包恒久远。

当然现在的企业服务肯定是更加垂直与细化的。在靠近客户的地方做企业服务才是省力的方式。试想如果苏州没有那么多制造企业,当年也没有那么多做网站的公司。也不会有后来拿到京东B轮的工品汇。

现在各地都在搞智慧城市,政企内部的信息化已经迫在眉睫。哪些城市市场容量大,哪些城市就有机遇。苏州是全国工业总产值最高的城市,有着大量的加工制造企业。他们一定有需求可以挖。

我总结了现在2B产品可能比较核心的三类需求可以供大家参考。

1、帮助客户提升营销推广能力    (早期做网站做SEO和竞价推广的)

2、帮助客户提升内部运营效率 (各种外包出去的内部管理系统)

3、帮助客户解决运营风险  (威胁态势感知 资产安全管理)

救赎方案3:从产品经理到行业专家的转变

做B端和做C端不同。C端的产品遍地都是,人人都能说出点交互设计和运营模式上的所以然出来。但是B端更加注重对于行业和业务的理解。B端的  产品经理更像是一个解决方案专家。从客户对接、到需求收集、到需求变现到产品运营都有他的影子。

B端更加考验产品经理对于行业场景和客户需求的理解。B端产品的销售更多靠渠道、还要走招投标。客户先试用,再付费。往往回款周期很长,    在这期间内客户又会不断的提出新需求。这时候对于需求的判断力很关键。真正有价值的需求是哪些?可以缓缓的需求是哪些?没必要做的需求是哪些?如何判断,还是需要对于行业和场景的理解。

只有成为行业专家,才能给出针对行业内的某个痛点的解决方案。

 成为行业专家,唯有多接触客户,多学习,无他耳。跳出原本互联网产品的思路,逃离舒适区,去探索以前没有做过的职能,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自身的不足,以及提升自身的技能壁垒。

救赎方案4:认识到自己的平庸

每个产品经理都曾经做过改变世界的梦。但是切不能眼高手低。能够力挽狂澜,扭亏为盈的人一定是从初学者起步的。及时的认识到自己平庸很重要。投资讲究赛道,产品经理在选择工作时也更加重要。有一些注定无法在二线城市发展的公司与项目,根本没必要去趟浑水。不过更多人,是做完才发现,原来这个行业不行,自己不行。包括我自己在内。

终究是一句话:选择比能力更重要。

在平庸的设定下,我们要把所有问题都认为是最难的问题。需要用最细致和结构化的思维去剖析问题。尽量避免无法解决的问题发生。

不管是一线还是二线城市的产品经理,核心能力应该是避免解决不了的问题发生,而不是自信的去浪费时间幻想能够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是不符合逻辑的。

#写在最后#

 其实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努力提升然后去一线城市。但是还有人喜欢死磕二线城市的,比如我。

自己活下去,才能照顾到别人。

最近朋友圈被一则消息刷屏了,大概是一个创业公司通过剪断学生洗衣房的洗衣机线获得第一批用户。批判的有,讽刺的有,反思行业现状的有。

我曾经也做过O2O洗衣,深知其中的艰辛和坑。苏州当时就两家公司在做,应该都没能活下来。先不说剪洗衣机线的作法是真实情况还是故意炒作。就通过这个事情,可以看出国内的创业者活的并不好。

就拿我现在做的产品猫盟直播来说吧。我们主打的是校园用户,主播只能是学生群体。平台整体风气是偏保守和清纯的。可以这样说,我们是直播行业的一股清流。可是现状并不好,用户不买账。营收上不去导致公司头疼不已,最终我们决定开放全民直播和适当的降低尺度以期待营收上有提升。

显然这个时代,大公司在作恶,创业公司在作恶,ZF在作恶。想从这个吃人的社会活下来,只能作恶。不作恶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品。目前的两极,阿里和腾讯也在作恶。阿里卖假货,腾讯抄袭。运营商当年放纵SP业务,现在对于电信诈骗不作为。还有甚者卖假药,卖贴吧,赚绝户钱。看看现在有头有脸的公司,谁没有点黑历史。

这就变成了一个探讨人性的话题了。当一家公司营收压力巨大的时候,谁能确保不作恶。当法律监管存在漏洞时,谁能确保没有人铤而走险一把。马克思老爷子说:”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上绞架的危险。

我想其中大多数的作恶都是先自保,先保证自己活下去。自己活下去,才能照顾到别人。你不作恶,不代表竞争对手不作恶。毕竟谁能笑到最后,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荀子大师傅,比美国的华莱士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他说:“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具体可以看性恶篇原文。我倒不是认为人性本恶,我觉得人性里面的恶是一直潜伏的,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发作,因为没有特殊环境。而现在的互联网环境,就是激发人性中恶的温床。创业公司生存艰难,巨头和巨头之前竞争激烈。这个时间段,出现种种作恶也不稀奇了。只要环境越来越恶劣,还有更多人性中的恶被激发出来。这是人生存自保的本能。

可能等到哪天,互联网环境变成极度温和。人性中的恶才能被压制住吧。

我的手机编年史

2009年,当时在上高二的我有了第一部手机,金鹏跑马灯MTK功能机。

一、国产手机+二手市场

由于它不支持手机QQ,在用了一个月左右之后,我就把它卖到了二手市场。用卖手机的钱,去买了一台带手机QQ的二手手机。然后我以几个星期换一部手机的频率,连着换了近十部国产功能机。

当时我对于国产手机的理解就是,粗制滥造。从工业设计,到UI/UE设计基本都是敷衍。配件粗糙,丑陋。售后服务基本没有。由于研发能力低下,核心方案依赖MTK。所以只能从其他点切入,所有就有了各种奇奇怪怪的山寨机了。难怪诺基亚在那个年代可以风靡大江南北,因为竞争对手实在是太渣了。

二、Windows Mobile SmartPhone 2003

2010年,我抛弃了二手手机市场。开始了淘宝之旅。用过的第一台智能手机是多普达565,是一款2004年上市的智能机。我在2010年花了130元买了人生中第一台智能手机。

这台手机默认系统是Wndows Mobile SmartPhone 2003,俗称WM SP系统。当时WM还有一个分支系统是PPC(Pocket PC)。SP和PPC的区别就是交互层面的区别,SP不支持触摸屏,PPC支持触摸屏。PPC在当时是更高级的系统。

到手之后我刷了Windows Mobile 6.1的系统。支持很多软件。UC、手机QQ、开卷有益、千千静听、Java模拟器是当时最常用的。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款WM系统上有一款街机模拟器应用,可以在手机上玩恐龙快打。2010年,在手机上玩街机还是挺令人惊讶的。至少在我这个穷学生眼里,已经很牛逼了。

有一点不的不得不吐槽,就是手机QQ出到2008之后,在WM系统上就再也没有更新过。更气人的的是手机QQ2010的启动图上,那个企鹅拿的手机分明就是WM手机。

所以当时用WM手机的用户,基本依赖JAVA模拟器来扩展应用。后来Windows mobile从7.5开始改名Windows Phone,不再区别SP和PPC。只不过不受待见的本性一直遗传下去了,最近微软宣布   Windows 10系统以后不再独立命名,PC、手机、平板统称Windows 10系统。

后来由于多普达565年代实在久远,加上外形丑陋常被误认为是小灵通。所以我换了手机,把这台565卖人了。

 

第二台智能机是HTC C750。2011年于淘宝369元购入,C750的屏幕和配置都比565高很多。并且是滑盖手机。外形也比565时尚很多。

最早HTC在国内使用的是多普达这个马甲品牌。在国外还是叫HTC。所以就有了同样型号的手机,在国内外的品牌不同的情况。

三、BlackBerry 8830

高中时代最后一台手机是黑莓8830。

当时想体验全键盘手机,又没有钱买诺基亚。于是便入手了8830,于2011年3月份淘宝213元购入。

到手之后就惊艳到了,骚红色。非常骚。骚到骨子里。第一次使用全键盘+轨迹球的操作方式。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预装了BBOS 4.3的系统。我刷到了BBOS4.5,因为4.5支持的应用软件更多。缺点就是没有中文输入法。解决方式是使用点讯记事本(集成点讯输入法)。输入好中文之后,复制到需要输入中的地方。把点讯设置成快捷键之后,操作还是非常方便的。

当时黑莓OS 4.5支持很多应用,UC浏览器、手机QQ2010、Anyview(电子书阅读器)以及一些小游戏。由于黑莓系统及其稳定,我用了半年多基本没出现过卡顿和死机。这点完爆WM手机。想当时用565的时候,2小时就会死机一次。C750好一点,基本也要1天死机一次。

四、Android时代

高中毕业,安卓时代来了。出于对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热爱,我大学选择了Android开发专业。

我的第一台安卓机,Google G2(HTC Magic)。

世界上第二款搭载Android系统的手机,出厂默认Android 1.5系统。可以刷到Andriod 2.3系统。2011年7月份830元从淘宝购入。是我当时买过的最贵的一台手机。

Android系统就不用说了,又打开了一盏新世界的大门。轨迹球加触屏的操作。全新的UI/UE的,Andriod系统是我当时接触的最高级的手机操作系统。完爆之前了用过的一麻袋手机了。

五、仰望已久的iPhone

终于,我看到了iPhone。2010年iPhone4在大陆上市,2010年我还在上高中,在一所乡镇中学。看到iPhone4的可能性几乎为0。当时也没有人会花5288元买一台手机。

2011年,一些土豪同学已经用上了iPhone4,借同学的手机玩过。嗯,我的新世界的大门又打开了。可惜我根本买不起。

时间到了2012年4月,iPhone4s当时卖5000左右,iPhone4国行版4288,无锁美版港版也要4000左右。我买了一台iPhone4 Verizon定制版,1380元从淘宝购入。由于不能插SIM卡,并且使用起来需要一定的动手能力。所以市场价格相对于当时其他版本的iPhone4便宜很多。

iPhone4 V版被国内破解高手采用写号的方式,成功的使用上了电信卡。再通过越狱,安装运营商补丁。可以完美通话、短信和3G上网。电信也对此也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于是,我便拥有了iPhone。手机编年史也变成了,iPhone4-iPhone5s-iPhone6。

自此,再无折腾,再无使用新设备的快感,新世界的大门再也没打开过。

上周见到公司有人用黑莓。无比怀念,淘宝420元购入一台黑莓Q5作为备用机。

在苏州做产品经理是怎么样的体验

工作4年整,除了第一年干过一些奇奇怪怪的工作外,接下来三年一直在做产品。做过很多项目,呆过不少公司。被调侃到道,干一家,倒一家。

与其说干一家倒一家,不如说我见证了苏州这个城市的经济重心从工业制造逐步转型至高新行业的坎坷过程。别说在苏州,就算放眼全世界,谁能保证互联网创业公司能一定做成的。何况在互联网基因贫瘠的苏州。创业公司能成的少之又少,大多数活不过一年。

三个月前,我还在同程旅游。这个苏州本土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因为种种原因就离职了。当时周围朋友都劝我不要折腾,创业公司坑太多。我想我一路从创业公司走过来,什么坑没遇到过。追求安逸稳定是人的天性。每个人追求的不同,求同存异。

想想我干过的那些项目,美发社区,电商导购,社交,O2O洗衣,O2O医疗,OTA,直播。几乎都是苏州独此一家。所以,我也没能在一个行业里深耕。

大多项目都夭折了,我作为产品经理,我感觉并没有能创造相应的价值,所以很没有成就感。最多的时候,我一个人负责5条产品线。可最终不是没成么,以结果为导向就是我并没有能创造价值。

最近网上太多的产品经理无用论,产品经理水货多的文章刺激着我。确实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当中混进了一些奇怪的物种。但是我们也不能歧视别人啊,产品经理不就是踏着项目的尸体成长的么。谁不是那么过来的,排除掉一些职业素养有问题的,其他的大家都一样。

我终究还是心慌了。我发现产品经理的重要性确实不如往日,两年前总是灵感爆发的我,如今变成了尽力满足各方需求的”需求经理”了。

我总是在想,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假如我能一直在一个项目上坚持,这个项目能成么。大大的问号。那我现在没坚持下去,项目确实如我预料的那般夭折了。有时候产品经理确实挺无奈的,行政上并不是主管,却行使着主管的权力,但又不能如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产品。

是苏州的选择太少了,或者是我没有用心去找,亦或者是我没有坚持。我倒是想祝愿自己能早日停止漂泊,就地安顿,地老天荒。就担心做不到。

初中的时候,老妈给我算过一卦。说我将来是走南闯北的人,不过我现在最远到过的地方就是杭州千岛湖。有时候是想出去看看,可毕竟习惯了苏州的生活,割舍不下的东西太多。

在初创项目中有哪些看似不起眼但是很重要的功能

初创项目的特性就是非常赶,创始人脑子里面有很多想法想快速变现。这时候,一定不能因为要赶业务需求而放弃了一些基础工作的建设。基础工作就是一款产品的地基,地基不牢后期需要花很多时间去补足。

1、通告通知

产品上线之后,层出不穷的问题。如何和用户建立沟通渠道,除了通过IM,通告通知是最及时有效的方式。通告通知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有以通知栏弹出的。也有同过Banner做通告的。如果你的产品没有Banner那一定要预留一个通知入口。哪怕没有通知可以隐藏掉,未雨绸缪一定有用。

2、用户反馈

用户反馈是一对一与用户沟通的最有效的方式,可以及时获取用户的使用体验以及一线需求。总有一些人不重视用户反馈,觉得没人会无聊到去提建议。可实际上,很多用户会主动的提反馈意见。腾讯有10/100/1000法则,已经强调了用户反馈的重要性。一款好产品,一定是能解决广大用户群体需求的产品,而不是解决创始团队需求的产品。用户反馈必须定期收集整理,及时回复。想做好产品,收集用户反馈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工作内容。

3、分享机制

上线之初,拉新是最重要的事情。一个良好的分享机制,可能会引起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至于运营策略举两个栗子。

滴滴:利益驱动分享得红包机制。O2O产品大部分有此机制。用户在完成订单之后,可以给好友发红包。通过直接发送给好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等SNS社区的方式。好友在收到红包之后,随机获得额度不等的代金券。

美拍:可以给产品的一些亮点功能设计一些门槛,让用户必须分享才能开启。美拍的少部分滤镜需要分享到朋友圈才能使用。可以起到部分传播效果。

团购模式:代表案例,拼好货商城,经典团购模式。凑齐人数才能开团,通过分享机制拉人进团。

4、接入数据统计

数据决策论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目前在行业内还有很多公司采用的是拍脑袋决策论。很多需求在一群人七嘴八舌的讨论下,就确认了。非专业人士总是会犯两个错误,1、把自己的需求当成是大部分人的需求 2、看过一部分用户就认为大部分用户都是这样。

初创项目中,解决争议最好的方案就是用数据说话。理论要有数据支撑,实在不行就做A/B测试,收集数据快速试错。但是目前来看,很多公司在数据采集上并不是很在意。接入友盟或者Talkingdata只是为了统计一些基础数据,如新增、日活留存率等等。并没有做事件统计以及漏斗模型。

另外自己研发一些基础的数据统计也很重要,比如运营活动专题的PV/UV,转化率等等。

5、客服IM

这点和反馈有些重合的地方。客服可以及时解决用户的疑问,降低用户的不信任感。有及时响应的客服,对于提升留存率和转化率也有很好的帮助。并且,有一些运营活动涉及到奖品发放时,这时候客服IM可以建立一条快速有效的沟通通道。

还有一些没能概括到的基础需求,可以后面补足。

如何正确而优雅的强势

职场上经常听到“强势”二字,项目推进中遇到阻力,很多人就说我要强势一点。其实,这时候的强势并不优雅,只是强迫。

什么是错误的强势?

一、语气上的强硬

很多人会把强势联系成是一个人语气强硬,态度差,不变通。其实不然,这种不是强势,是刚愎自用。强势的人一定是听得进意见的,包括当年信誓旦旦说绝对不做大屏手机的罗胖子,都妥协了。

为什么态度上的强势不叫强势呢,当你不能说服别人时,通过提高音量,表情严肃,动作夸张的方式来表达你的观点时,这时候你已经输了,你这是在撒泼,不是在表述观点。

二、职权上的强迫

古话,官大一级压死人。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是糟粕。强势不是强迫,用职级去压别人是一种很LOWB的方式,这样不仅会表现出你的无能,还会降低你动脑子的频率。

当你的下属开始觉得你LOWB了,你还会得到他们的支持么?

三、三个例子(以产品狗举例)

1、初入行的小狗狗

初入行的小狗狗基本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开发、运营、等其他岗位无法迅速而准确的Get到你的点,并且在推动需求落地的过程中,屡次碰壁,被质疑。这时候,不优雅的强势就会这样。

“我认为XXXX,你必须这么做”

“老板让这么做的,我也没办法”

“为什么不能实现?XXX不是就实现了么”

首先我要强调一个观点,没有需求是不能实现的。这只是实现需求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多少的代价的问题。需求性价比就成了关键,如果开发觉得这个需求没有性价比,那么他们就会说不能实现。潜台词“妈的老子花大功夫做了这个傻逼功能,一看没什么卵用”

2、入行多年的大狗狗

入行多年的大狗狗普遍都是我强调的语气上的强势,一般小狗狗在面对一帮数量是自己5-10倍的开发成员时是不敢语气上强势的,大狗狗不一样,跟开发呆在一起的时间比陪女朋友/男朋友的时间还多。此时,他们已经百折不挠,练就了一番厚脸皮神功。

大多数大狗狗都是自诩有经验的,对待开发、运营、UI设计都是语气强硬,有时候还用职级压一压(矩阵型管理的团队)。产品经理这个岗位会给人一种幻想,明明不是主管,却在调动团队里面所有的人,所有资源,团队内部的所有工作量也是有产品经理产生的。

这样熏陶下,不免有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想法。内心OS:你们这些没有审美、没有情怀的开发,你们这些只看重利润的运营,你们这些只知道一味讨好用户的销售。你们这些矫情的UI设计(创意太多开发做不了)。

3、10年以上的资深产品獒

一般这类都是技术转了管理,或者转了CEO。自诩“产品经理”。这哪里是产品经理啊,你看过产品经理真的是经理的么?都做老板了就别谦虚了。

这类人群最喜欢做的就是,你看人家XXX,再看看你们。快去加班做出来,1个月给我搞上线。

这是明显的“职权上的压迫”

四、如何正确而优雅的强势?

1、拿出一份没有漏洞的方案

自己内部做过流程预演确定没有问题之后。如果遇到开发同学的质疑,请耐心的听取。一般都会一针见血的说出你的问题。发现问题之后,及时修改。开发永远是冲在第一线的,可能之前就有这样一个不靠谱的产品经理,给他提过一个类似你的这样的需求,他自然不想重蹈覆辙。

及时听取反对意见,这是一个产品经理的基本素养。纯银大大说过“当我遇到反对意见时,我会很兴奋的把他当成一个特殊用户人群去调研”

当你或多或少采纳别人意见时,反对的声音自然越来越少。当你的需求越来越靠谱时,你才能有理有据的强硬。

2、职权是用来承担责任的,不是用来压迫的

如果一个管理者喜欢用职权去压迫,那么就很可悲了。第一代表他的能力一般,不能让下属服气。第二他表述能力有问题,不能有理有据的说服下属。

管理者需要先参考问题一。然后需要做的是鼓励团队成员,提升大家对产品的认同感。及时解决团队成员工作上实际面临的问题。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这样的管理者自然就会优雅的强势。团队成员也会死心塌地的付出。

团队自我驱动,是管理者最优雅的强势。

网上一直流传着一句毒鸡汤:

“马云说:“任何团队的核心骨干,都必须学会在没有鼓励,没有认可,没有帮助,没有理解,没有宽容,没有退路,只有压力的情况下,一起和团队获得胜利。

这是一个极端的反例,部分不明真相的管理者居然信以为真。“没有鼓励、没有帮助、没有认可、没有理解、没有宽容、只有压力。”这不是为自己管理能力的欠缺找借口,这不是为职权上的压迫开脱。这是一种可怕的压榨。